百奧賽圖基因豪賭:虧損18億、高管薪酬狂歡,賣鼠求生難撐創新?
百奧賽圖:一場基因編輯的資本豪賭?
虧損黑洞與高管盛宴:誰在為創新買單?
說起百奧賽圖,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什麼劃時代的基因編輯技術,而是一連串刺眼的數字:累計虧損高達18億人民幣!這可不是小診所經營不善,而是號稱「基因編輯第一股」的生物醫藥企業。更令人咋舌的是,在如此巨大的虧損面前,公司高管們的薪酬卻如同坐了火箭般往上衝,集體年薪突破200萬大關!
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難道是這些高管們掌握了什麼點石成金的秘訣,能在虧損的泥潭裡硬生生撈出金子來?還是說,這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利益輸送?
2024年,當百奧賽圖在財報中洋洋灑灑地宣佈「階段性扭虧為盈」時,我差點把剛喝下去的咖啡噴出來。仔細一看,原來是董事長沈月雷的薪酬從205萬直接翻倍到425.9萬。好傢伙,這「扭虧為盈」的功勞,大部分都進了董事長的口袋。更諷刺的是,就在董事長數錢數到手軟的同時,公司的研發投入卻被無情地腰斬,從2022年的6.99億斷崖式降至3.24億。這簡直是把創新的引擎給拆了,然後把零件賣了換錢給高管發獎金!
這家公司,一邊是累積未彌補虧損高達18.4億的財務黑洞,另一邊是高管薪酬逆勢暴漲的狂歡。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情節,讓人不禁懷疑,這究竟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,還是一個資本運作的遊樂場?頂著「基因編輯第一股」的光環,百奧賽圖正在上演一場資本與實驗室的荒誕劇,而我們這些小股民,恐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,然後默默地問一句:誰來為創新買單?
賣鼠求生?「基因編輯第一股」的滑稽轉身
4700元一隻的小鼠:撐不起的創新門面?
說實話,當我看到百奧賽圖的主要收入來源竟然是賣老鼠的時候,我的下巴差點掉下來。這家公司不是號稱要用基因編輯技術顛覆醫藥行業嗎?怎麼變成了一個大型養鼠場?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「科技創新,從養老鼠開始」?
百奧賽圖的核心故事曾經是「千鼠萬抗」——一個聽起來雄心勃勃的計劃,聲稱要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開發抗體藥物。但現實是,創新藥開發業務至今仍是虧損的重災區,每年都要燒掉大約2億的資金。更可悲的是,燒了這麼多錢,卻連一個像樣的產品都沒能推出來。這就好比一個廚師,買了一堆頂級食材,卻只會做黑暗料理,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。
在藥物管線遲遲無法商業化的窘境下,百奧賽圖悄然轉型為「高端實驗鼠供應商」。聽起來高大上,實際上就是賣老鼠。2024年,模式動物銷售收入高達3.89億元,佔總營收的39.71%,一躍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。也就是說,百奧賽圖現在的主要業務不是研發新藥,而是賣老鼠!這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。
更令人無語的是,一隻靶點人源化小鼠的售價竟然高達4700元!免疫缺陷鼠也要260元/只。我仔細算了算,這老鼠的價格都快趕上黃金了。更諷刺的是,這項「高端業務」的毛利率僅為52%,遠低於競爭對手藥康生物65%的水平。也就是說,百奧賽圖賣的老鼠雖然貴,但賺的錢卻比別人少。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「高價低能」?
我實在忍不住想問一句:百奧賽圖,你到底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,還是一家大型養鼠場?你的創新門面,真的能靠這些4700元一隻的小鼠撐起來嗎?
「千鼠萬抗」的幻夢:五年燒光20億,終點在哪?
還記得百奧賽圖那個雄心勃勃的「千鼠萬抗」計劃嗎?這個計劃聽起來很厲害,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巨大的資金黑洞。五年時間,燒掉了超過20億的研發資金,但至今仍未走出實驗室的大門。當投資者追問「千鼠萬抗」進展時,招股書只是輕描淡寫地說:最先進的管線YH003(針對胰腺癌的雙抗藥物)僅推進至臨床二期,而競爭對手信達生物的同類產品已經進入三期臨床。這就好比龜兔賽跑,兔子都快到終點了,烏龜還在半路上慢吞吞地爬。
五年投入超20億研發資金,「顛覆性創新」仍然沒有走出實驗室大門。這到底是技術瓶頸,還是管理問題?難道百奧賽圖的科研人員都是在用納稅人的錢做無用功?我不知道答案,但我知道,如果再這樣燒下去,百奧賽圖的終點,恐怕不是輝煌的成功,而是黯然退場。
薪酬狂歡背後的真相:誰在蠶食企業的未來?
虧損18億,高管年薪2145萬:這不是魔幻,是現實!
在百奧賽圖深陷財務泥潭之際,管理層卻毫不手軟地築起了一座金碧輝煌的薪酬高地。2023年,10位核心高管的薪酬總額高達2145萬元,平均每人超過200萬元!這筆錢如果拿來搞研發,說不定能多推進幾個臨床試驗。然而,這些高管們卻心安理得地把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。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「旱的旱死,澇的澇死」?
更魔幻的是,董事長沈月雷的年薪高達205.73萬元,而四位副總經理的薪酬竟然都超過了他!其中,陳兆榮的年薪更是高達303.75萬元。這簡直是顛覆了我的認知。難道在百奧賽圖,副總經理比董事長還重要?還是說,這些副總經理掌握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,讓董事長不得不給他們這麼高的薪酬?
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,2024年,當公司宣稱「扭虧為盈」,實現了3354萬元的淨利潤時,沈月雷的薪酬竟然翻倍至425.9萬元!而同期,康龍化成董事長的薪酬僅微漲0.51萬元至221.33萬元。這簡直是赤裸裸的炫富!難道百奧賽圖的「扭虧為盈」,就是靠董事長漲薪來實現的?
這種種奇葩現象,讓我不得不懷疑,百奧賽圖的管理層是不是把公司當成了自己的提款機?他們真的在乎公司的發展嗎?還是只想著如何把自己的口袋裝得滿滿的?
高薪難留人:核心團隊崩盤,研發潰不成軍?
俗話說,重賞之下必有勇夫。然而,在百奧賽圖,高薪並沒有留住核心人才。2023年末至2024年初,薪酬最高的四位副總經理竟然全部離職!這簡直就是一個大型打臉現場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研發團隊的規模也從2022年底的627人銳減至2024年底的337人,幾近腰斬。這意味著,百奧賽圖的研發力量正在迅速萎縮。沒有了研發團隊,百奧賽圖還能靠什麼來創新?難道靠賣老鼠就能撐起一片天?
核心高管集體出走,研發團隊大規模流失,這無疑給百奧賽圖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。這家公司,真的還有希望嗎?
上交所的拷問:高管薪酬的合理性何在?
對於百奧賽圖高管薪酬的問題,上交所也看不下去了。在上交所的問詢函中,直接質問:「在持續虧損情況下,高管薪酬的合理性何在?」這句話簡直是一針見血,直擊要害。
然而,百奧賽圖的回答卻讓人大失所望。他們並沒有正面回應上交所的質疑,而是顧左右而言他。答案寫在招股書募資用途欄裡:公司計劃將IPO募資中的2.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,而2020-2024年上半年累計虧損已超18億元。這就好比一個欠了一屁股債的人,不去想著如何還錢,而是想著如何借更多的錢來維持生計。
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,讓人不禁懷疑,百奧賽圖的管理層是不是已經放棄了治療?他們真的想把公司做好嗎?還是只想著如何利用IPO來圈錢,然後拍拍屁股走人?
研發斷崖式下跌:技術驅動的神話破滅?
腰斬的研發投入:百奧賽圖的豪賭還是豪賭?
百奧賽圖曾經也是個狠角色,在研發投入上那叫一個「豪」氣干雲。2022年,單年研發投入就逼近7個億,佔營收比例高達130.96%。這數字,簡直亮瞎我的鈦合金眼!要知道,一般企業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能超過10%就算不錯了,百奧賽圖直接翻了個倍,可見其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。
然而,好景不長。2024年,研發費用就像斷了線的風箏,直線下降至3.24億元,較峰值縮水超過50%!研發費用率也從130.96%暴跌至33.04%。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!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「由奢入儉難」?
對於研發投入的腰斬,百奧賽圖的解釋是「大規模研發投入階段已結束」。聽聽,這說的是人話嗎?一家以技術驅動為核心的生物科技公司,竟然說大規模研發投入階段已經結束了?這就好比一個賽車手,在比賽的關鍵時刻突然踩了剎車,然後告訴你說「我已經跑夠了,不想跑了」。
這種解釋,簡直是對所有投資者智商的侮辱。難道百奧賽圖的管理層認為,靠賣老鼠就能實現技術創新?
核心管線停滯:創新藥的曙光何時到來?
更令人擔憂的是,百奧賽圖的核心管線推進緩慢。10個藥物管線中,僅有5個進入臨床試驗,而且至今尚未有任何產品啟動商業化生產。這就好比一個農民,種了一大片地,卻連一顆糧食都沒收穫。
在「千鼠萬抗」計劃尚未兌現之際,研發投入的腰斬更是引發了市場的強烈質疑。人們不禁要問:百奧賽圖的創新藥,到底什麼時候才能上市?難道我們要等到地老天荒?
更令人憂心的是,研發團隊在兩年內流失了290人,核心管理層也集體出走。這簡直就是一場人才大逃亡。沒有了人才,百奧賽圖還能靠什麼來實現技術創新?
節衣縮食搞研發:百奧賽圖還有未來嗎?
當一家生物技術公司開始節衣縮食搞研發,其技術故事還剩幾分可信度?我不知道答案,但我知道,如果百奧賽圖繼續這樣下去,它的未來將會一片黯淡。
百奧賽圖的案例告訴我們,技術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和堅持。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,而忽視了長遠發展,最終只會自食惡果。
資金困局:4億現金如何填補18億的巨坑?
捉襟見肘的現金流:百奧賽圖的財務危機?
百奧賽圖的資金鏈,現在簡直繃得像一根隨時會斷裂的琴弦。截至2024年6月,賬面上可憐巴巴地躺著4.11億元的貨幣資金,但短期有息負債卻高達3.2億元。這就好比一個月光族,兜裡揣著幾百塊錢,卻欠著幾千塊的信用卡債,每天都活在被催債的恐懼之中。
更糟糕的是,百奧賽圖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為負,2021-2023年分別為-3.66億、-3.03億、-0.77億。這意味著,百奧賽圖不僅不賺錢,還一直在燒錢。而且,燒錢的速度還越來越快。這就好比一個漏水的桶,不僅水一直在往外流,而且洞還越來越大。
這種情況,簡直讓人感到絕望。百奧賽圖的財務狀況,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。
實控人的債務迷霧:個人風險綁架企業命運?
更隱秘的風險,藏在實控人的債務裡。沈月雷通過多個員工持股平台(百奧常青、祐和常盛等)加強控制權,而這些平台的資金來源,正是其個人大額借款。這種「借款-注資-控股」的循環操作,將個人債務風險與企業控制權深度綁定。這就好比玩疊疊樂,底下的積木搖搖欲墜,上面的積木也隨時可能倒塌。
這種做法,不僅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,也讓企業的控制權變得更加不穩定。如果沈月雷的個人債務出現問題,百奧賽圖的命運也將受到牽連。這簡直就是一顆定時炸彈,隨時可能引爆。
IPO輸血:是續命仙丹還是飲鴆止渴?
招股書坦承:「若無法獲得足夠營運資金,可能被迫推遲、削減或取消研發項目」。這句話,簡直是對所有投資者發出的警告。百奧賽圖的資金鏈已經斷裂,如果不能及時獲得輸血,就只能等死。
此次IPO募資縮水7億元後,11.85億元的募資額更像是杯水車薪。這些錢,對於填補18億元的巨額虧損來說,簡直是九牛一毛。這就好比給一個身患絕症的病人打了一針葡萄糖,雖然能暫時緩解病情,但無法根治。
百奧賽圖急切尋求科創板IPO輸血續命,但這究竟是續命仙丹,還是飲鴆止渴?我不知道答案,但我知道,如果百奧賽圖不能改變其經營模式,即使成功上市,也難逃破產的命運。
治理迷局:祐和醫藥收購案—場說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糾葛?
「代持表述」疑雲:誰在幕後操控?
2020年9月,百奧賽圖大手一揮,收購了祐和醫藥100%的股權,這看似是企業擴張的正常操作,卻引發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祐和醫藥的實控人,正是倪健。這倪健是何許人也?他與百奧賽圖之間,又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?
更令人起疑的是,在收購過程中,祐和醫藥的歷史文件中竟然出現了「代持表述」。什麼是代持?簡單來說,就是某人表面上不持有股權,但實際上卻是股權的真正所有者。這種做法,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。
這種「代持表述」一經曝光,立刻引發了軒然大波。人們紛紛猜測,這背後是否隱藏著利益輸送?是否有人在幕後操控?
監管層的質疑:遮遮掩掩的真相是什麼?
對於「代持表述」疑雲,中介機構的解釋是「針對未來股權架構調整的安排」。這種解釋,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,但卻無法完全消除人們的疑慮。
原始文件顯示,投資人雖未直接持有祐和醫藥股權,但享有未來繼續參與投資並要求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權利,創始股東需配合實現這些權利。這種隱秘的利益安排,為後續公司治理埋下隱患。這就好比在一個房間裡放了一顆定時炸彈,雖然暫時沒有爆炸,但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引爆。
當監管層追問細節時,公司僅以「代持表述系針對未來股權架構調整」搪塞而過。這種遮遮掩掩的做法,更加深了人們的懷疑。難道百奧賽圖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,不想讓監管層知道?
達摩克利斯之劍:懸在百奧賽圖頭上的隱患?
在科創板IPO的關鍵時刻,這些未完全披露的灰色地帶,成為懸在百奧賽圖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。這些問題,隨時可能爆發,給百奧賽圖的IPO之路帶來巨大的風險。
2024年底,百奧賽圖賬上4億元現金僅夠維持運營至2025年。這家曾誓言改變生物醫藥遊戲規則的企業,如今急切尋求科創板IPO輸血續命。然而,在這些未解之謎的籠罩下,百奧賽圖的IPO之路,注定充滿荊棘。
這家公司,究竟能否成功上市?它又能否在資本市場上站穩腳跟?讓我們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