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普關稅風暴再起?馬斯克組黨豪賭,金融圈稅務新規、地產穩字當頭
妖風四起:川普的關稅大刀與馬斯克的政治豪賭
川普再掀貿易戰?這次玩真的?
還記得上次被川普的關稅支配的恐懼嗎?這位前美國總統又回來搞事情了!這次他老兄直接放話,8月1日起要對貿易夥伴祭出新的單邊關稅,最高稅率可能飆到70%!我的天,這是要讓全球經濟都抖三抖的節奏啊!
說實在的,川普這招「美國優先」的老調重彈,聽起來就像是個過氣歌星的巡迴演唱會,雖然還是有人買帳,但大部分人都覺得了無新意。更何況,這種動不動就揮舞關稅大棒的做法,除了激化矛盾、損人不利己之外,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實際的好處。難道川普是想靠著關稅收入,來填補他留下的財政黑洞嗎?這如意算盤打得,恐怕連華爾街的精算師都要搖頭。
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,川普還給這次的關稅談判設了個7月9日的最後期限。這時間卡的,簡直就像是逼著大家在deadline前交作業一樣。但問題是,貿易談判這種事情,哪是靠著Deadline就能搞定的?川普這簡直是把國際貿易當成了一場真人秀,隨時準備上演一出「最終的審判」。
馬斯克也要來參一腳?美國黨的葫蘆裡賣什麼藥?
如果說川普的關稅政策是顆不定時炸彈,那馬斯克成立「美國黨」的消息,簡直就是一顆從天而降的隕石!這位科技狂人、推特(現在叫X了!)霸主,突然宣布要組建新政黨,還聲稱美國正「因浪費和貪污而破產」。
馬斯克啊馬斯克,你不好好造你的火箭、賣你的電動車,跑來摻和政治幹嘛?難道你是覺得SpaceX還不夠燒錢,想再開一個「美國黨」來燒嗎?
話說回來,馬斯克這步棋,其實也並非完全出人意料。畢竟,他一直以來都是個特立獨行、敢於挑戰傳統的人物。而且,看看美國現在的政治生態,兩黨對立、社會撕裂,的確給了第三勢力崛起的空間。但問題是,成立一個政黨可不是發一條推文那麼簡單。馬斯克想要靠著「美國黨」來改變美國政治,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搞不好最後,「美國黨」會變成另一個「特斯拉」,成為一個充滿爭議、毀譽參半的存在。但無論如何,這場政治豪賭,絕對值得我們拭目以待!
金融圈風聲鶴唳:程序化交易新規上路,海外收入補稅潮來襲
高頻交易者瑟瑟發抖?交易所的新規有多狠?
程序化交易,尤其是那些分秒必爭的高頻交易,一直以來都是市場上神祕又令人敬畏的存在。它們猶如潛伏在水面下的鯊魚,伺機而動,利用毫秒級的速度優勢,在市場的縫隙中攫取利潤。但現在,交易所終於要對這些「鯊魚」動刀了!
滬深北交易所聯手祭出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,簡直就是給高頻交易者們戴上了「緊箍咒」。每秒申報、撤單超過300筆,或者全日超過20000筆,直接就被劃入「高頻交易」的行列,接受額外的監管。這意味著,這些高頻交易者不僅要額外報告交易細節,還會面臨更嚴格的異常交易行為管理,甚至還要繳納更高的費用!
這新規一出,高頻交易圈子裡恐怕要哀鴻遍野了。那些靠著高頻交易賺得盆滿缽滿的機構,以後的日子恐怕不好過了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這或許也是一件好事。畢竟,高頻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的波動,讓普通投資者難以跟上節奏。現在,交易所出手規範,或許能讓市場更加公平、透明。
以前沒繳的,現在通通要吐出來?境外收入徵稅風暴
今年以來,許多投資港股、美股的朋友們,都收到了一份「驚喜」——來自稅務部門的補稅通知。通知要求大家自查個人境內外所得,並及時進行納稅申報。更讓人心驚的是,不少人已經按照20%的稅率,乖乖地把之前的投資收入給補上了。
「全球徵稅」這件事,其實一直都有法律依據,但為什麼今年突然變得如此嚴格?難道是國家缺錢了嗎?還是說,這是為了打擊資金外流?不管是什麼原因,對於那些長期在海外投資的人來說,這絕對是一個壞消息。以後想要在海外「薅羊毛」,恐怕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錢包夠不夠厚實了。
基金經理的算盤:浮動費率基金是真讓利還是新套路?
最近,浮動費率基金又火了一把。第二批11只產品已經上報,其中還有不少是聚焦行業或者主題的產品,比如高端裝備、醫藥、製造業等等。這種基金的賣點是,基金的費率會隨著業績的變化而浮動,業績好,基金公司多賺點;業績差,基金公司少收點。
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?但問題是,羊毛出在羊身上。浮動費率基金真的能讓投資者受益嗎?還是說,這只是基金公司玩的一個新花樣,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?
在我看來,浮動費率基金更像是一個「對賭協議」。基金公司和投資者對賭基金的業績,如果基金經理真的有信心,那當然可以選擇浮動費率;但如果基金經理只是想藉此來提高自己的收入,那投資者就要小心了。畢竟,基金經理的利益和投資者的利益,並不總是完全一致的。
華爾街巨鱷在印度踢到鐵板?量化巨頭的崩盤與監管的重拳
美國量化巨頭Jane Street,最近在印度市場上栽了個大跟頭。他們被印度監管機構指控操縱股票指數,不僅被禁止進入當地市場,還被沒收了5.67億美元的資金!這簡直就是一場金融界的「滑鐵盧」!
Jane Street作為華爾街的量化巨頭,一直以來都以其精密的算法和高超的交易技巧而聞名。但這次,他們卻在印度市場上翻了船,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。即使是再厲害的量化模型,也無法預測所有的市場風險。而且,在監管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,任何違規行為都將付出慘重的代價。
更重要的是,這也提醒我們,投資有風險,入市需謹慎。即使是那些看似穩賺不賠的量化基金,也可能在一夜之間崩盤。所以,在投資之前,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調查研究,不要盲目跟風,更不要相信那些「保本高收益」的鬼話!
房地產與產業政策:穩字當頭,新材料戰略浮出水面
住建部的定調:樓市穩定的弦,還要繃多久?
住房城鄉建設部最近跑去廣東、浙江兩省調研,回來後表態說,要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態勢。聽到這話,我只想嘆口氣。都說「穩」字當頭,可這「穩」到底要穩到什麼時候?難道要穩到大家都買不起房,穩到房地產市場徹底失去活力嗎?
說實話,現在的房地產市場,就像一個病人,打了太多的鎮定劑,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平穩,但內裡早就問題重重。地方政府債務高企、房企資金鏈緊張、居民購房意願下降……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問題,光靠「穩」是解決不了的。
更何況,各地政府還被賦予了「充分用好房地產調控政策自主權」的權力。這聽起來好像很靈活,但實際上卻很容易變成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保住自己的財政收入,可能會偷偷放鬆調控,導致房價再次上漲。所以,樓市穩定的弦,到底還要繃多久?這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。
財政部的算計:醫療器械採購的歐盟限制令
財政部最近出了一個新規定,說在政府採購醫療器械的時候,如果採購預算超過4500萬人民幣,就要排除歐盟企業(不包括在華歐資企業)參與。而且,就算是非歐盟企業,如果提供的醫療器械是從歐盟進口的,占比也不能超過項目合同總金額的50%。
這規定一出,明眼人都知道,這是衝著誰來的。擺明了就是要限制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。但問題是,這種做法真的好嗎?限制歐盟企業,會不會影響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技術進步?會不會讓國內企業失去競爭的壓力?
更重要的是,這種帶有明顯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,很容易引發貿易摩擦。萬一歐盟也採取類似的報復措施,那對中國的出口企業來說,可不是什麼好消息。
國資委的野心:超導材料會是下一個風口嗎?
國資委最近放出風聲,說要大力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,推動以超導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高品質發展。聽到「超導材料」這幾個字,我的眼睛都亮了。這可是個高科技、高附加值的產業啊!
超導材料,顧名思義,就是具有超導電性的材料。這種材料可以實現零電阻傳輸,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。比如,可以用於製造超導電纜,提高電力傳輸效率;可以用於製造超導磁懸浮列車,提高運輸速度;還可以用於製造超導量子計算機,提高計算能力。
但問題是,超導材料的研發和應用,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。而且,超導材料的生產成本也很高。所以,想要讓超導材料真正實現產業化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國資委這次提出要大力發展超導材料產業,無疑是給這個產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。但最終能否成功,還要看具體的政策和投入。
白蘭地也要開刀?中歐貿易摩擦再添一筆
商務部宣布,從7月5日起,要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徵收反傾銷稅,實施期限5年。這消息一出,喜歡喝白蘭地的朋友們可能要失望了。以後想喝便宜的歐盟白蘭地,恐怕是沒那麼容易了。
但更重要的是,這也意味著中歐之間的貿易摩擦,又添了一筆。最近幾年,中歐之間的貿易關係,一直不太平穩。從光伏產品到鋼鐵,再到現在的白蘭地,雙方在貿易領域的爭端越來越多。這對中歐關係的發展,可不是什麼好兆頭。
手機市場的寒意:出貨量暴跌,5G也救不了?
中國信通院的資料顯示,今年5月份,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21.8%,其中,5G手機的出貨量也下降了17.0%。看到這資料,我只想說一句:手機市場的寒冬,真的來了!
曾經,手機市場是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。但現在,手機市場卻面臨著增長乏力的困境。一方面,智慧手機的普及率已經很高,市場趨於飽和;另一方面,消費者換機的週期越來越長,對新手機的需求下降。
即使是5G手機,也無法挽救手機市場的頹勢。雖然5G技術給手機帶來了更快的網速和更多的應用場景,但消費者對5G的感知度並不強烈。而且,5G手機的價格普遍較高,也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。所以,手機市場想要走出寒冬,恐怕還需要更多的創新和突破。
用電量破紀錄:背後隱藏的能源危機?
7月4日,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.65億千瓦,創歷史新高。其中,華東電網的負荷達到了4.22億千瓦,空調負荷占比約37%。這說明,天氣越來越熱,大家對空調的需求也越來越高。
但問題是,用電量越高,對能源的需求也就越大。而中國的能源結構,目前還是以煤炭為主。大量的燃煤發電,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,還會加劇能源供應的緊張。
所以,我們在享受空調帶來的舒適的同時,也要思考如何節約用電,如何發展清潔能源。畢竟,地球只有一個,我們不能為了眼前的舒適,而透支未來的資源。
公司動態:有人歡喜有人愁,補貼大戰再開打
*ST亞振們的末日狂歡:交易所的監管風暴
上海證券交易所最近可沒閒著,又是書面警示,又是重點監控,還進行了專項核查。那些*ST亞振之類的異常波動風險警示股票,還有退市錦港、退市錦B等退市整理股票,都被交易所盯上了。這簡直就是一場末日狂歡,眼看著大限將至,還想著最後撈一筆,真是膽大包天!
要知道,交易所的監管可不是鬧著玩的。一旦被盯上,輕則罰款警告,重則禁入市場。那些想鋌而走險、操縱股價的莊家們,最好還是收斂一點,不要玩火自焚。
造船業的巨無霸誕生?中國船舶的世紀併購
中國船舶吸收合併中國重工的事項,終於獲得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的批准。這意味著,一個造船業的巨無霸即將誕生!合併後的中國船舶,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,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市場佔有率。
但問題是,規模越大,責任也越大。合併後的中國船舶,如何整合資源、提高效率、應對市場競爭,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。而且,在當前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,造船業也面臨著需求萎縮的風險。所以,這個造船業的巨無霸,能否在風浪中穩健前行,還有待時間的考驗。
外賣平台的血拼:2元咖啡的背後,是誰在燒錢?
美團、阿里最近又開始放大招了!「滿25減21」、「滿16減16」、「滿18減18」、「25減20」……各種無門檻大額券滿天飛,簡直就是要把消費者寵上天。有人甚至搶到了2元一杯的咖啡,這簡直就是白送啊!
但問題是,這些補貼從哪裡來?當然是從平台燒錢燒出來的。美團、阿里都是資本雄厚的巨頭,他們有的是錢來燒。但問題是,這種燒錢模式能夠持續多久?
要知道,補貼大戰的最終結果,往往是兩敗俱傷。平台雖然能夠吸引一時的流量,但卻無法培養用戶的忠誠度。一旦補貼停止,用戶就會流失。而且,補貼大戰還會擠壓商家的利潤空間,讓他們苦不堪言。所以,外賣平台的血拼,看似熱鬧,實則隱藏著巨大的風險。2元咖啡的背後,是無數商家和消費者的血汗錢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