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糧豐收喜憂參半:收購價、儲糧技術待考驗,農民收益難保
麥浪滾滾,糧倉滿滿?——一場關於夏糧豐收的紙上談兵
收割的喜悅與隱憂:豐收背後的二三事
眼下,全國上下都在歡慶夏糧大豐收,麥浪滾滾,金黃一片,彷彿空氣中都瀰漫著豐收的喜悅。但身為一個曾經在農村田埂上摔過跤、被曬到脫皮的過來人,我總覺得這份喜悅背後,似乎隱藏著一些被人們刻意忽略的細節。說是「紙上談兵」,倒不如說是對這份豐收背後,那些未被鎂光燈照亮的角落,一些個人化的主觀解讀。
先別急著讚美詩般的歌頌。糧食收割完畢,接下來才是重頭戲——收購。你以為農民伯伯們會樂呵呵地把糧食賣給國家,然後數著鈔票回家?Naive!現實往往比理想骨感得多。收購價、收購標準、運輸成本,每一個環節都可能讓農民的收益大打折扣。更別提那些趁機揩油的糧販子,簡直就是農民致富路上的絆腳石。
中儲糧的「新玩具」:淺圓倉的逆襲?
新聞稿裡總是充斥著各種高大上的名詞,什麼「自動化液壓翻板」、「淺圓倉」,聽起來就覺得我國的糧食儲備技術已經領先全球了。但實際上呢?這些新技術真的能讓糧食「顆粒歸倉」嗎?還是只是中儲糧為了應付上級檢查,順便撈點油水的幌子?
中儲糧阜陽直屬庫新啟用的淺圓倉,號稱效率更高、更利於糧食綠色安全儲存。我承認,淺圓倉的確有它的優勢,例如倉體結構簡單、占地面積小、機械化程度高。但這些優勢真的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嗎?我看未必。別忘了,任何新技術的應用,都需要一個磨合期。淺圓倉是否真的能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?是否真的能有效防止糧食霉變、生蟲?這些問題都需要時間來檢驗。
更何況,這些淺圓倉的建設成本可不低。這些錢最終還不是要從納稅人的口袋裡掏?如果這些錢能用來提高糧食收購價,或者補貼農民的運輸成本,豈不是更好?